廣告台詞:音樂讓孩子學會合作關係!
這個台詞是真的言之有物。非常多發展心理學相關的研究已經發現學習音樂與合作間的關聯。
科學家找兩個不認識的幼稚園同齡的孩子到實驗室,在做正式實驗之前,讓他們先一起打鼓、唱歌、跳舞等,然後再測試兩個孩子的合作關係,發現有經歷一起音樂合作孩子,在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遊戲中表現比較好。也有研究發現,經過這些音樂合作階段的孩子,更富有同理心。
所以,這又解答了另一個問題,就是拍子的貢獻比旋律還大。如果各位爸媽喜歡聽樂團,你們有發現樂團的中心其實不是主唱,而是鼓手嗎?因為鼓手會明確的打出拍子,而所有的樂手必須要「同步」在每個拍點上,這樣一首歌才會和諧好聽。
但我們拉回到親子互動,假設本來在床上嚎啕大哭的孩子,被媽咪抱到胸前搖一搖,因為媽咪和寶貝的身體韻律同步,然後貼近媽咪身體感受到安全感,接著心跳與腦波模式也同步,如果這時媽咪的情緒是平穩的,孩子也能慢慢被帶到與媽咪相同的情緒階段。
(註:這邊講的是「模式」同步,而不是速率唷,因為小孩心跳速度比大人快很多。)
一定要跟著音樂才能同步嗎?
科學家又開始做實驗,一組的親子跟著韻律擺動,另一組親子只有媽媽帶耳機跟著韻律擺動,而孩子是看著媽媽的韻律跟著擺動,你們猜結果如何?
答案是,這兩組孩子的合作表現並沒有差異。所以,科學家認為,達到兩者間的同步的關鍵並不在外在的音樂,只要其中一個人能帶動兩者間的韻律,並產生同步現象就行囉~
|腦媽總結|
有些媽咪會詢問是否要讓寶貝去外面上價值不斐的音樂課,我的建議是......「看你想讓寶貝學到什麼?」
如果是學會「如何彈奏樂器」,那勢必要考慮到孩子的小肌肉發展是否有到位、孩子使否能聽得懂指令並付諸行動,如果兩者都無法達成,那麼孩子去上音樂課也只會挫折而已。
但若是想學習「團隊合作」或「親子互動」,坊間的音樂律動課程的確會有所幫助,而且孩子也會在較無壓力的狀況下能更敏銳地聽出拍子、音色與旋律的細微差別,整體來說是不錯的選擇。但若礙於經費問題,我們仍可以用其他的團體或親子活動達到提升「合作概念」或「親子關係」喔~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