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wanting yeh

獎勵制度會殺死內在學習動機嗎?


Photo Credit: Unsplash

上了幼稚園後,很多校園都開始設計不同的獎勵制度,譬如說:比較乖的有貼紙、做動作最確實的有貼紙、速度最快的有貼紙、表現傑出的有貼紙,也會進行小組競賽讓大家為了「明確目標」取得團體榮耀,甚至聽聞一些私立學校為了鼓勵孩童「表現好」,會將貼紙轉換成似金錢效用的貨幣,讓小朋友可以利用貼紙去換取學校提供的獎品(像點數一樣,例如:5張貼紙換鉛筆,20張貼紙換小玩具)。


獎勵制度好嗎?


有些朋友會私下問我這個問題,我常回: 「這個制度的成效很立竿見影,可是我不建議!」


小朋友因為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(想要獲得貼紙而換取利益),整個學習的心態就變成外在導向 ,小孩會因為獲得的東西來決定自己是否要努力或達成目標,小時候用貼紙、糖果,青少年可能就要用金錢、名牌來吸引孩子,最後家長只能想出越來越多「物質」層面的物品,來提升孩子的「學習力」。


但,這是真的學習嗎?


研究一再地顯示,若非是來自內在動機的學習,都無法讓我們好好的學習,因此比較好的學習方式是激起孩子的好奇心、創意力、興趣、求知慾等等。


也有一些聲音認為:

如果孩子找不到內在動機,我們可以透過這些獎勵制度(外在誘因)幫孩子尋找。所以還是會用點數、小玩具、零用錢等誘因,「請」孩子去上音樂課啦、寫功課啦。

不過要切記,如果這些動作都無法讓孩子將學習轉為「內在動機」,當獎勵被撤除後,孩子又不會想要學習了~


如何設計獎勵制度 ?

雖然講了「內在動機」才能將學習轉化成自己的,也能構成較長久的學習,但是不可否認,很多家長希望看到孩子的成長有「明顯」的不同,所以如果有辦法視覺化或量化孩子的進步,就可以讓家長「有感」;也可以讓學校比較能對外呈現他們的教學成果。


不是所有的獎勵制度都是不好的。


腦媽分享紐西蘭小學的作法(註:紐西蘭小學從5歲開始),每間學校的目標都會些許不同,但概念雷同,所以腦媽就選一間來舉例。

學校會發給小朋友一本「護照」,只要在校內或校外達到例出的標準,就可以獲得一個貼紙。將護照貼滿貼紙的小朋友並沒有實質的獎勵 ,但學校鼓勵家長,在孩子每得到一張貼紙時,可以回家鼓勵孩子或與孩子慶祝一下!


::以下為六點評斷標準:: 孩子只要達到其中一點就可以有一張貼紙。


1. 我是有彈性的學習者 (flexible) - 我可以自主學習或在團體中學習 - 尊重或接受其他人的意見,即使與我的不同 - 遇到困難也能積極正向面對 - 即便遇到不同的問題解決方式也能保持開放心態


2. 我與大家有好的連結 (connected) - 我和同儕或老師相處能積極與正向的玩耍與學習 - 尊重不同的文化 - 尊重及讚賞每個人的貢獻與想法 - 說出我學到什麼,和我下一步該怎麼做 - 將我所學的分享給周遭的同學、學校、社區甚至世界


3. 我能自我管理 (self-management) - 試圖想辦法解決問題,而不是依賴別人 - 自己設立目標然後達到它 - 能有效掌握自己的行為與情緒 -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- 知道自己的強項然後運用到其他不熟的領域 - 無論結果如何,只要是自己努力做到的,都要替自己感到驕傲


4. 我有自省能力 (reflective) - 想一想或和別人談一談如何達成自我進步 - 接受他人的回饋 - 瞭解犯錯可以讓我學習與成長 - 和別人談一談自己遇到的困難 - 問有建設性的問題,才能瞭解更多 - 尋求協助


5. 我有創意力 (creative) - 展現出我獨特的想法 - 學習時勇於冒險、勇於探索新方式 - 面對熟悉的事物,用全新的方式看待它與解決它


6. 我有好奇心 (curious) - 勇於問問題並去尋找答案 - 對周遭的事物保持興趣 - 探索、調查,讓每一件事情有意義


============== 腦媽總節

有發現紐西蘭的獎勵制度和台灣的有什麼不同嗎?

  1. 紐的獎勵制度背後沒有實質的獎品,並非外在導向。

  2. 紐獎勵的行為不是「表象的行為」(譬如說:乖乖坐好、好好吃飯、要寫作業等),而是「學習的態度

  3. 紐的獎勵不限於學校內,而是連家長與社區的任何人(如圖書館館員)可以擔任評分的角色,因為孩子的行為塑成不是只有學校的事,而是整個家庭、社區、外在環境都會對他產生決定性的影響。

  4. 紐的獎勵宗旨是: - 希望能培養孩子成為好的學習者。 - 遇到困難仍繼續嘗試,但解決不了要尋求協助。 - 瞭解犯錯不可怕,反而是種學習。 - 瞭解你不是處於一個單打獨鬥的世界,你和世界上每個人都有連結,所以當你有困難時,可以尋求大家幫忙,但當你有能力時,也要回饋社會

我很喜歡紐西蘭的獎勵制度,因為他是從小培養孩子成為世界公民、鼓勵孩子有自我問題解決能力,並讓孩子擁抱自己也可以和其他人不同 ,這樣的獎勵方式才是真正幫助孩子尋求「內在動機」!

bottom of page